假定你活75岁,在卧室和浴室的时间分别为21年和3年
这24年,你也该过得有滋有味
我们一生中花在卧室和浴室的时间分别是21年和3年(按中国人平均寿命75岁计算)!在花掉你一生中24年的空间中,你每天的睡觉、洗浴、梳妆打扮等活动有没有遇到相似或不同的麻烦?对于两个空间有没有更好利用和改善意见?……这正是我们这一期“数说家居”要探索的话题。 成都商报记者 钟洁 据了解,针对中国都市人的早晚生活习惯的研究,宜家特意走访了全国七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沈阳、武汉、无锡,历时一年,通过在线搜索、焦点小组访谈、家庭拜访和网络数据收集等方法,详细地了解中国当代都市人群的真实生活状态,最终形成了《中国都市人居家生活报告》。 整个调查人群的男女比例为3:7,年龄范围在20岁到40岁,居住环境分为独居(11.6%)、同住(26.2%)、有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42.4%)和有7岁以上孩子的家庭(19.8%)。 《中国都市人居家生活报告》总结了人们如何开始和结束一天,不但反映出人们在卧室和浴室的真实生活状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卧室和浴室两个空间的内心需求。 早晨太忙,晚上睡太晚 在七个城市的调查发现,被访者在早晨一般比较匆忙,从起床到出门的时间较短,其中有93%的人平均耗时在1小时以内。没有孩子的人一般会把早上的时间花在赖床(59.6%)和洗漱(42%);有孩子的人则会在忙着打理完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之前(后)安排自己的事情。在早上,只有13.1%的被访者表示有机会好好陪伴家人。 相比早晨的匆忙,人们在晚上相对比较悠闲。近半数的被访者都在23点之后才入睡。57%被访者的晚上时间都花在娱乐项目上,比如看电视和玩电子产品。除了娱乐项目,22.8%被访者表示也会在卧室里做一些能让自己放松心情的事情,比如说听音乐、做运动。 单身者喜欢宅在卧室里 调查发现,若按中国人平均寿命为75岁来计算,人的一生中花在卧室和浴室的时间分别是21年和3年。有55.2%的单身被访者选择在卧室度过大部分晚上的时间。他们在这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睡觉、娱乐、运动、工作、社交、储物,甚至选择在卧室里用餐。 而较多有孩子的被访者将卧室看成一个较私密以及功能性相对单一的空间,一般他们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花在客厅和家人一起。卧室对他们来说更多展现的是睡觉、娱乐和储物的功能。而浴室对于所有分类的人群来说,主要是洗漱(67.4%)和如厕(82.6%)的功能。 56%的人喊:没睡好 有近半数被访者表示晚上基本都在23点后入睡,但是即使上床,有50.4%的被访者表示并不能马上入眠。有5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睡眠有待改善,其中4.2%人表示自己的睡眠很差,失眠、夜起和多梦的情况常见。谈到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前四位分别是床的舒适度、安静的环境、工作生活压力、卧室的灯光。 家居风格“凑合着过” 除了对卧室和浴室这两个空间的功能性需要之外,调查发现,人们对于它们如何能展现个人风格和满足各自内心情感需求的意识相对薄弱,“凑合着过”是中国都市人群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 一般中国人仅会选择在结婚、乔迁、生子几个人生大事节点上去改变家居风格,每次改变后的空间格局和布置可以维持好多年。仅有少数人会随着季节和心情的变化在一些细节上来注意营造空间氛围和改变心情,比如说床上用品(56%)、窗帘(14.2%)等。54%的人认为床上用品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收纳空间不足 困扰近九成受访者 大部分被调查者多多少少都有收纳空间不足的生活困扰:有89%的人表示因为家里杂物太多,所以常常会有找不到东西的情况发生。面对这些困扰,多数人都习惯在潜意识里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和问题妥协。比如说,当浴室里没有地方储藏一些洗漱产品时,许多家庭就会选择增加购物的频率来减少所需要的收纳空间;许多人在发现收纳空间不够的时候,会把放不下的东西整理到不是作收纳用的空间(比如把把婴儿床当堆积衣物的地方),甚至是另外一个空间(比如把洗漱用品储藏在卧室,把父母家当第二个储藏空间用来堆放一些不用的东西)。 调查发现,88%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意识到家里近五分之一的空间放置着不需要的东西,但是在面临收纳空间不足的难题时,他们依然不习惯舍弃一些不用的东西。有67%的独居被访者会选择囤积杂物而只有19%的人会选择丢弃;相比之下,近1/3有孩子的被访者表示会考虑将有些不用的东西送人,比如说孩子的旧衣服和旧用品。 每一天清晨,用好心情去迎接全新的一天;每一天夜晚,伴着梦想回味着这一天的美好安然入睡。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在当代都市人繁忙琐碎的生活状态下显得弥足珍贵。 卧室和浴室作为家中两个最私密的空间,值得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研究它们,它们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据了解,作为家居行业风向标的宜家,新一年的主题就是“如何开始和结束每一天”,我们也将更多地关注的卧室和浴室,为拥有更美好生活而不断激发更多空间灵感。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