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竞标:一家报低价,几家轮流坐庄 共谋涨价:召开研讨会,议时机议幅度
“污点证人”自揭日系车企价格垄断伎俩
发改委向日本精工等12家日系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开出了共计12.35亿元的史上最高反垄断罚单。 本次反垄断调查揭开了汽车零部件这一相对封闭却存在暴利的市场黑幕。据业内人士透露,日本汽车企业通常比较“抱团”,往往在投标过程中,通过多家企业串通,以一家企业报低价,其他企业报高价的方式轮流中标,这种做法已成行规。经价格协商的零部件用于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种车型。截至2013年底,当事人经价格协商后获得的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多数订单仍在供货。 而本次发改委开出的“天价”反垄断罚单,有望打破日系零部件供应体系长期以来结成的垄断联盟。据了解,本次发改委反垄断调查中,日立和不二越率先“自首”,并做了“污点证人”,为反垄断调查提供了重要证据,让发改委反垄断局对看似铁板一块的日企垄断联盟的反垄断调查找到了突破口。 实施价格垄断时间超过10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本次处罚,除了第一家向发改委报告达成垄断协议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零部件企业和另一家轴承企业,其余10家根据主动报告熟悉以及情节严重程度,分别被处以上一年销售额2%、4%、6%、8%的罚款。 中国《反垄断法》规定的罚款区间为“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以日本精工为例,2013年其在中国境内轴承销售额大概在40亿元左右,1.74亿元是发改委按照4%的额度进行的处罚。 发改委表示,针对日本住友等8家零部件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8.32亿元,对日本精工等4家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依法处罚4.03亿元,合计罚款12.35亿元。 具体来看,针对8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处罚,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10年2月。在此期间内,日立、电装、爱三、三菱电机、三叶、矢崎、古河、住友等8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减少竞争,以最有利的价格得到汽车制造商的零部件订单,在日本频繁进行双边或多边会谈,互相协商价格,多次达成订单报价协议并予以实施。 针对4家轴承生产企业的处罚,时间为2000年至2011年6月。在此期间,不二越、精工、捷太格特、NTN等4家轴承生产企业在日本组织召开亚洲研究会,在上海组织召开出口市场会议,讨论亚洲地区及中国市场的轴承涨价方针、涨价时机和幅度,交流涨价实施情况。当事人在中国境内销售轴承时,依据亚洲研究会、出口市场会议共同协商的价格或互相交换的涨价信息,实施了涨价行为。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企业违反《反垄断法》规定,排除、限制了市场竞争,不正当地影响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及整车、轴承的价格,损害了下游制造商的合法权益和我国消费者利益。 今年已在欧美亚多国被处罚 记者了解到,汽车反垄断率先落定零部件,是由于零部件比整车更具价格操纵空间。 “零部件采购和定价的体系相对随意,没有切实有效的采购标准,成为市场不正当竞争的先决条件。”一位进口零部件供应商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商用车电控柴油机为例,由于零部件采购没有明确标准,即便国内与国际供应商差距很大,但出于安全考虑,整车企业仍以国外品牌零部件采购为主。 除了安全标准以外,技术领先成为造成垄断的另一重要原因。一位日系整车生产企业采购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精密零部件方面,被处罚企业的领先优势很明显,并且存在不可替代性。 但业内专家对此表示,“鼓励技术进步与反垄断并不矛盾”,技术优势可以通过市场定价机制调节,而价格垄断则破坏市场定价机制。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体系中,按照封闭程度高低依次排序为:日韩企业、美国企业、欧洲企业。这与各国整车体系进入中国市场的顺序恰恰相反。一名汽车研究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日韩作为新兴汽车强国,对于本国零部件的保护已成“传统”。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处罚并非日本零部件企业首次遭遇反垄断调查。今年2月、3月、5月,日本精工分别在加拿大、欧盟、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因垄断轴承市场操控价格而受到处罚。 一家日系品牌采购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反垄断目前尚未影响采购价格,但预计价格采购“会有所调整”。 “协定价格被打破对于汽车零部件市场肯定是好事。”上述研究员告诉记者,并且协定价格并不仅局限在日系品牌,“由于技术领先,在本土零部件企业技术没有突破之前,采取高额定价;而在一些本土零部件企业相继进入之时,通过降价策略挤压其生存空间,使得本土企业难以摊平初期研发成本成为惯用手段。” 合资品牌利润被外资零部件企业吞噬 虽然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新车市场,年产销突破2000万辆,但绝大多数乘用车的核心零部件企业由外资独资设立或者绝对控股。中国的乘用车零部件企业多生产轮毂、方向盘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乘用车零部件,缺乏掌握核心高科技的乘用车零部件企业。 据发改委介绍,涉案零部件企业经价格协商的零部件用于本田、丰田、日产、铃木、福特等品牌的20多种车型,违法行为持续时间超过10年,违法情节严重。从这几个细节不难看出,在中国车市的“黄金十年”,大量销售的合资品牌国产车,表面按照中外双方50:50的股比进行利润“合理分配”,背后却是外资零部件企业依靠垄断不合理进行利润转移的暗流。 一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曾经自主研发了一款发动机塑料进气歧管。采用这种塑料进气歧管,可以降低发动机重量,提高能耗效能。在一些合资汽车厂家,由于这种塑料进气歧管的核心知识产权、采购渠道和定价权都由外方掌控,单价被定在1300元左右,而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塑料进气歧管定价只有200元不到。 据每日经济新闻、新华社 影响几何 日系车企模糊降价 消费者实惠暂有限 8月20日,国家发改委对12家零部件及轴承企业价格垄断行为,开出12.35亿元的巨额罚单。这对于深陷零整比“重灾区”的日系车来说无疑是一种震慑,日系车企此前已纷纷宣布零部件降价。但面对模糊的降价声明,消费者日后因买车修车成本下降而能得到的实惠仍然有限。 部分日系车企降价信息模糊 在此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发布的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统计中,一些中低端日系车的零整比甚至超出一些豪车。如雅力士、卡罗拉、凯美瑞等丰田不同车型的零整比分别达到720%、625%、503%。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些日系车都打着“经济实惠”的招牌,整车价格有的才10万元,但所有零部件价格竟是整车价格六、七倍,这对消费者来说隐蔽的危害更大。 据了解,此次开出的12.35亿元罚单,对中国反垄断具有历史意义,同时也是与欧美市场反垄断监管的接轨。 “一些日企向美欧反垄断部门自首,但在中国却不低头。”相关反垄断部门人士对记者说,依法加强反垄断执法处罚力度,才能让躲在整车企业背后的零部件企业,不再试探中国的反垄断底线。 对此,日系整车企业已从8月初开始,陆续宣布零部件价格下调,但记者发现,这几家车企的零部件降价信息十分模糊,如广汽丰田称,“结合每年例行的零配件价格调整的契机,对部分零配件价格进行调整”;广汽本田则表示,“广汽本田将回馈广大客户,对部分零部件价格实施下调”。 降成本还需政策“亡羊补牢” 随着12家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受罚,消费者在买车和修车环节是否能够得到实惠? 业内有消息称,广汽本田此次涉及调价的零部件品种近3万种,占总体零部件的70%,价格平均降幅达20%。但广汽本田表示:“零配件调整具体涉及范围与降幅尚未最终确定,将会在稍晚时间宣布。” 记者走访咨询了天津多家广汽丰田4S店,发现确有部分配件价格下调,但幅度不是很大。 与奔驰、宝马等公司对零部件降价范围、降价幅度作出说明不同,日系车企模糊降价数据,同时也没有调价后的零整比数据。 有行业协会和反垄断专家对记者表示,在《汽车销售品牌管理实施办法》修改完善之前,消费者买车、用车成本下降空间有限。办法规定消费者修车必去4S店的模式,仍然使得消费者在车企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副理事长苏晖此前对记者表示,对零部件企业的重罚将警告那些企业不能再横向垄断中国市场的价格,但是车企作为汽车供应商,对经销商和消费者仍然十分强势。在目前中国不允许独立资质的第三方汽车维修及零件供应的机制下,让消费者负担最重的修车成本下降空间有限。新华社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