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都而言,这是需要抓紧进行的调适。”张毅认为,在当前阶段,成都尚未受制于“老城空心化”。但转型发展依然紧迫,不能任由“空心化”发展,等到结构固化定型后再来思考对策。 针对“对老城空心化主动调适,促进产业重构和转型升级”这一特征,《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中提出了具体路径:以“中优”“北改”区域为重点,推动功能重构、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包括大力发展国际消费、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增强区域功能、优化城市形态和提升生活品质;积极提倡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以文化为主题、旅游为核心、商业为载体,发展一批具有时尚性、体验性、智能性、复合性的产业业态等等。 “强调文脉保护与传承”,是成都城市更新的另一大特征。张毅说,城市文化是不可再生资源,城市走过的每个时代都是一圈年轮,成为城市肌理与文化脉络。所以成都尤其强调文脉保护与传承,首要的原则就是“留改建”相结合,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保留文化记忆和城市肌理。 注重短期经济利益的城市更新已经是过去式。成都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成都在更新过程中,将充分体现公园城市理念,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城市文脉的传承,注重围绕人的需求完善高品质生活服务和公共空间,注重新业态的植入和提升,注重城市韧性的增强。 新的路径 变“开发”为“运营” 日前,住建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严控在城市更新中大拆大建的同时,提出鼓励推动由“开发方式”向“经营模式”转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模式。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期间,成都市住建局局长张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变“开发”为“运营”,正是成都探索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路径。 当前,城市纷纷进入“存量时代”,可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少,一方面要避免低质量低水平的建设,防止对城市宝贵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要高质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以往,城市依赖的是开发,但存量时代,城市面临的是对存量的盘活。 成都创新探索出的路径是,通过资产运营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对存量资产进行增值提升,变“开发”为“运营”。 具体而言,就是在政府把控的前提下,在城市更新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相关企业,推动全链条商业化逻辑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五位一体。 企业不再是单纯的开发建设,而是对资产进行全周期的运营。这之中包含了对业态的策划,对场景的营造,对景观风貌的规划设计提升等等,让资产得到增值。 张樵说,成都已经通过前期的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成效。 例如猛追湾望平坊等项目,可以看到,其资产已经得到了较大提升。并且其中的业态、场景也在优胜劣汰,不断创新,让片区始终保持着活力。 8月16日,成都市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重大项目集中启动仪式上,成都提出将持续推进规划建设治理营运一体化。对城市而言,这意味着新空间、新产业、新活力。对于市民来说,这更意味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新闻热线 86612222 | 服务热线 86613333
订报热线 87677175 | 广告热线 86510016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86753210
投递质量投诉电话 87677175
总编信箱 cdsbzongbian@163.com
本社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 610017 | 蜀ICP备:07003170号
Copyright ©1996 - 2017 C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