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舟记》 □ 许路/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造舟记》是一部文体特殊的作品。它的体裁应该归属于海洋船舶民族志,但作者既有冷静客观的立场,也有深度的参与和强烈的感情,同时,由于该书对复原古船技术过程包括各种材料、数据的详细记载,它又具有科普性质,兼备民艺复兴的自觉追求。 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特殊,跟作者许路的身份与经历有关。许路出生于福建诏安,海风、海景、大帆船,从小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即使随着岁月移转有时会被遗忘,在某些契机下也会悄然复苏。“记忆和梦中的迷雾慢慢散开,儿时从诏安老家来的大帆船,时隔三十年后重新明晰起来。” 2004年,许路跟随汤氏家族的“金华兴号”出海。“金华兴号”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帆船历史的仅存硕果。牵风作业的活态存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为一个业已消逝的时代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见证,其物质和非物质遗存都极具价值。然而,“金华兴号”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当年年底,它就被变卖拆除,汤家人仿佛失去了长久以来的目标和传统生活的方式,许路隐约有了念头:假如新造一艘中国帆船去环球航行,会怎样呢? 在许路与伙伴们的努力下,复原项目启动了,它的成品就是“太平公主号”。这是一艘仿赶缯战船,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它于2008年4月13日正式开航,于2009年4月26日因意外撞击而失事。 《造舟记》以朴素的文笔翔实地记录了这个过程,因其朴素,因其翔实,显得真实而动人。“太平公主号”失事了,但不是失败。从现实层面,这次外力撞击的数据反倒更证明了船体结构的牢固程度,它的建造方案和工艺流程是珍贵的研究资料。从精神层面,“太平公主号”就像一个梦,一种理想,一次奔赴。我们可能都有类似的“造舟”愿望,有些人踌躇不定,让它一直空白;有些人果断无畏,终让理想实现。从文化层面,“太平公主号”是中国古代木帆船的复原和完整呈现,停留书面的研究和实践的操作建造肯定有很大差异,只有动手去做去摸索,才能弄明白更多的问题,这是一次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的积极抢救。 “太平公主号”以实体的木帆船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它的造型,它的美感,它予人们的印象,是纯粹的“中国味”。当我在网上搜寻纪录片,看到它的形象,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记载,我们的船队曾经扬帆远航,穿越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我想起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人被称为不善于航海的民族,那是大错特错的。”中国有着悠久而光辉的造船和航海历史,是善于造船和航海的。《造舟记》打捞了失落的历史。 历史在发展,技术在更新,木帆船的退出,是无法避免的。“太平公主号”的制造过程,遇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技术问题,这艘船并不是完美的,在这个时代,它甚至是落后的,即使成功航行,它在速度等方面也远远赶不上现代的轮船。但落后的是否就该被抛弃呢?我们为什么会对“昨日的世界”依依不舍?因为来时的路径里藏着我们珍贵的回忆和镌刻在时光里的情感。文化记忆如果在快速度里被撕裂,我们就会丢失我们的根,《造舟记》就是在努力维系这条连接记忆的线。 “太平公主号”成为了过去,但是,它不是沉寂心底的往事,它时时在许路心里的汪洋航行着,所以,才会有这部《造舟记》的问世。文/林颐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新闻热线 86612222 | 服务热线 86613333
订报热线 87677175 | 广告热线 86510016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86753210
投递质量投诉电话 87677175
总编信箱 cdsbzongbian@163.com
本社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 610017 | 蜀ICP备:07003170号
Copyright ©1996 - 2017 C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