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人准备好“数字拐杖”,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 上海一位九十岁的老太太,生日这天想去粮油店买两元钱切面。可是因为她没有手机,也没有当地疫情防控要求的离线随申码,被店家拒绝了,这事经网络发酵后引起很大关注。 其实,事情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上海当地媒体《新民晚报》跟进后发现,当事人王阿婆说,回去碰到的邻居帮她买了面条,她还特别解释,“街道、居委、街坊四邻都很照顾我,手机什么全部帮我弄好,弄好了好让我出门,这么好的人……”“大家都很不容易,我心里很难受。”阿婆越通情达理,越是让人心疼。 另一边,被一些人攻击的事件当事人、第六粮油静安七分店的店长小穆,也有点委屈,他只是严格遵照当地的疫情防控规定。的确,好不容易恢复生机的城市,不容许任何侥幸心理,不能给病毒可乘之机。他说,“如果知道那天是阿婆的生日,我一定会再多关照一句:阿婆,我们帮您把面预留好,您回家后可以叫有码的邻居帮忙来取。” 阿婆是好阿婆,邻居是好邻居,店员是好店员,事情是小事情,结局是暖结局,为何舆论偏偏不依不饶呢?因为一旦联系到了自身,共情能力就会成倍翻涨。 一来,联系到了自己家的老人。如果不去填补数字鸿沟,把防疫政策中关于老人的部分完善好,每家的老人有可能成为“王阿婆”。 光有技术还不行。据介绍,随申码去年就上线了,不应该到现在还有寸步难行的王阿婆。可是居委征求家属意见时,家属认为她“年纪较大而且没有打过疫苗,不适合外出”,就没帮她申领这个码。据此可知,上海一定还有“不适合外出”的张阿婆、李阿婆,那全国范围呢? 一个老人,首先是个社会人。哪怕他九十高龄,哪怕他行动不便,总归还有买两元生日面的权利和需求。尽管一个“通情达理”的老人,大概率不会因为这个需求被剥夺而生气,但不代表这个需求不合理。 给老人准备好“数字拐杖”,是技术问题,更是观念问题。 我们可能没有经历与两元面相隔咫尺而不得,但两年多来,或多或少一定有被拒绝的经历。被拒绝出行,被拒绝进入,被告知这不行、那不行。总之,一个大大的“NO”字高悬在生活的主题之上。的确,为了织就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受了或大或小的“委屈”。 就这样,一个特殊的案例,调动了普遍性的情绪。 这种情绪可以被理解,不代表严格防控是错的。没有这些憋屈,疫情防控恐怕不会取得今天的成效,大家的生命健康都没有保障,哪里能奢谈委屈不委屈。 敏锐察觉到这些社会情绪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引导公众认识情绪的来源,及时疏导排遣之;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要完善各个防疫单元的细节,把体验感做得更好一些,大家的配合度会更高,负面情绪也不会那么“一点就着”。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栗中西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新闻热线 86612222 | 服务热线 86613333
订报热线 87677175 | 广告热线 86510016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86753210
投递质量投诉电话 87677175
总编信箱 cdsbzongbian@163.com
本社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 610017 | 蜀ICP备:07003170号
Copyright ©1996 - 2017 C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