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储户强行赋码,滥用防疫健康码,为各方所不容 备受关注的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事件的调查问责结果出炉了。据统计,共有1317名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其中446人系入郑扫场所码被赋红码,871人系未在郑但通过扫他人发送的郑州场所码被赋红码。相关责任人被分别处以撤销党内职务、政务撤职,党内严重警告、政务降级;政务记大过、记过等处分。 健康码是专门用来防疫的,擅自被用于其他领域和目的,是赤裸裸的乱作为,甚至构成违法。所以,此事发生后,不仅被强行赋红码的储户感到权利被侵犯,也令舆论哗然。 调查问责通报对强行赋红码行为的定性为——“法治意识、规矩意识淡薄”“严重损害健康码管理使用规定的严肃性,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是典型的乱作为”,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通报,对多达一千多名储户强行赋红码,直接责任人涉及当地政法委、防疫、大数据局等多个部门和多名人员,从“擅自决定”到“安排”,可谓层层失守。相关人员被追责,实乃咎由自取。调查和问责结果都表明:给储户强行赋码,滥用防疫健康码,为各方所不容。 这份通报首次对外界披露了强行赋码事件的诸多关键信息,也让人看到了当地的处理态度。但公众也不乏疑问,比如,健康码使用的规范性和严肃性,相关人员相信不会不懂。给储户强行赋红码,显然构成弄虚作假,为何一个明显违背规定的“擅自决定”,能够“畅通无阻”地被执行?健康码被违规使用的“门槛”在哪里?如果中间环节但凡有人能够作出反对,或许就可避免出现给储户批量赋红码的荒唐事。 那么,追责后,如何强化健康码使用的规范性以及可监督性,把强行赋码的权力关进笼子,恐怕仍需要当地相关方面好好思量,并对相关机制作出改进和完善。 事实上,健康码的滥用,尤其是当它被滥用来“对付”特定的个人时,它背后就可能不仅仅只是一种党纪、行政过错,而是存在违法嫌疑。比如,可能涉及对个人隐私的泄露,涉嫌破坏传染病防治秩序,涉嫌滥用职权等。而这些行为,都需要从法律上予以严肃审视。当然,目前发布问责通报的主体是郑州市纪委监委,后续是否还会有司法机关跟进,不妨拭目以待。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 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 成都商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侵权举报电话: 028-86783636
新闻热线 86612222 | 服务热线 86613333
订报热线 87677175 | 广告热线 86510016
本报职业道德监督电话 86753210
投递质量投诉电话 87677175
总编信箱 cdsbzongbian@163.com
本社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159号 610017 | 蜀ICP备:07003170号
Copyright ©1996 - 2017 C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