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新闻热线:86612222    成都商报刊号:CN51-0073

2023年3月19日 星期

老罗和他的烧烤店:“折腾”半生 在这座友善之城找到幸福


  ▲正在忙碌的老罗

  天生一副“爱折腾”的性格,老罗的前半生走南闯北,干过司机、维修工、网吧老板等十几份工作,坚信越挫越勇,从不轻易停留。但四个月前偶然来到成都后,他有了安定下来的愿望。

  老罗要的不是安逸的生活,反倒是选择了起早贪黑的烧烤行业。他说,这座城市的友善,给了他“放松和舒服”。

  还有40多年来没听过的“这么多的‘谢谢’”。近日,他在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新疆老罗”发布视频,直呼“受不了”成都人——“99.9%来烧烤店里吃饭的客人,拿个碗要说‘谢谢’,拿双筷子要说‘谢谢’,上个菜要说‘谢谢’……”他不解,这是我们理所应当做的事情,顾客为啥都要说谢谢呢?

  这条视频发出后迅速引起众多网友共鸣,截至3月17日早间,视频点赞数超6万,评论达到1万多条,许多自称是成都人的网友留言表示“谢谢是我们的口头禅”。老罗觉得这多少有些过分客气,但回想起自己到成都开店几个月来得到的种种帮助,他越来越理解了这礼节背后的真情。

  A

  一声声“谢谢”,让他触动

  ——“因为你尊重我,我也向你致意”

  老罗本名罗晓松,来自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他既有新疆人的豪爽热情,也练就了一手烤串技艺。来到“美食之都”成都后,他也想要推广家乡手艺,在新都区一所高校附近开了一家烧烤店。

  虽然店里雇了伙计,老罗还是喜欢亲力亲为,接货、切肉、招呼客人、帮催菜,他总是微笑着跑前跑后。忙的时候,要下午三点才能扒拉几口午饭。

  常年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对复杂人性有着天然的理解力,即使遇上棘手的事情,他都能笑盈盈地面对。只有一次,他看到街边几个“小孩”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冲出去呵斥了他们。

  见识了许多人情世故,并没有消磨掉老罗对细微之物的感受力,客人们的一句“谢谢”足以使他触动。他说,虽然从小就学说谢谢,自己总以为说出来很难,或是羞于表达,或是认为多余。其实坦率地表达谢意,让别人感到自己有所为,也是一种善良。被顾客“潜移默化”,老罗现在也习惯了说“谢谢”,“一天至少说几十次”。

  “连城管让我把摆在路边的桌椅收进来,都要说‘谢谢’。”老罗也忙不迭地回谢,两个人就这样互相谢了好几声。他想起那个场面有点好笑,但是脸上也严肃起来——“因为你尊重我,我也向你致意。”

  B

  心中的成都,“容错率”很高

  ——“让我这个外乡人感觉在成都开店非常舒服”

  一个外地人来到一座城,这里的人们如何说话、如何相处,他的感受往往更加敏锐。

  烧烤店开业50多天后,老罗的第一笔投资就回了本。老罗说这一切都是因为开了个好头,从选址到拿到营业执照只花了一周,“社区街道都很有效率,让我这个外乡人感觉在成都开店非常舒服。”

  舒服,来源于更少的张力、更多的交流。在人口稠密的街区里经营和生活,小摩擦或许在所难免,“有了问题大家都愿意积极沟通、及时解决。”在老罗看来,成都的“容错率”很高,人与人的关系很放松,因此也容易沟通。

  老罗的烧烤店旁边有几家夜啤酒,偶尔有宿醉的人吐在他的店门外。他默默打扫干净,谈起来呵呵一笑,“改天我得摆个桶在那里”。

  街区就像一个家,商家们彼此都很热情。老罗几乎吃遍了周围的小店,味道都蛮不错的。老罗平时喜欢把日常生活拍成视频分享到社交媒体上,已经吸引了10多万粉丝。他想着,可以利用自己做自媒体的特长,帮商家们拍个宣传视频吸引更多“好吃嘴”,酒香不能怕巷子深,大家的生意要携手前进。

  C

  店里,贴着成都和家乡

  ——“想回馈这座城市”

  这几个月里,一些成都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在这个外地人心中静静生长起来。无论是顾客脱口而出的感谢,还是街道社区无言的帮助,老罗觉得,他也想回馈这座城市。

  他常常将羊肉送给在门前歇脚的清洁工,也会拿出香梨招待顾客。一次,他收拾桌子的时候看见一位顾客剩了好些牛肚,赶忙一尝才发现,是新来的小哥把牛肚煮老了些。他在社交账号上录了个视频表达歉意,因为“不想辜负信任”。

  老罗努力在店里加入更多文化元素,让成都人和新疆人都有所依寻。一面墙上,他贴满了成都和新疆的诙谐方言,另一面墙上,他留给了新疆的风景写真。他乐意讲起巴音布鲁克的壮阔风光,和那草原上精灵般的羊群,一时兴起又会给大家表演一支舞蹈。

  店里招聘的几乎都是他家乡的青年,新来的小伙把肉切得大,串成大大的一串,老罗无奈又好笑,“卖一串亏一串啊”,但他也是乐呵呵的。

  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他开始想念妻儿,计划着未来接他们来成都安居。老罗年轻时信奉“不安分”的意义,害怕碌碌无为,但似乎这座城市改变了他:只要人能在宁静中找到幸福,所做所为对他人有意义,如此便可无忧亦无惧。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实习记者 张芷旖 摄影记者 吕国应